【背景材料】
材料一
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,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。親社會行為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,它符合社會期望,是行為者關心幫助他人、自覺自愿給行為受體帶來利益和福祉的一類行為,如分享、合作、安慰、捐贈、關心、謙讓等,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。親社會行為有利于社會的發展、青少年的成長。
材料二
學校作為一個集體,對促進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發展至關重要。對于學校如何培養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,有以下幾種觀點:
觀點一:學生在班集體中,每個人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。班主任可以將班級工作落實到每個人,通過表揚和獎勵,使學生生活上相互幫助、彼此關愛,學習上互學互助、共同分享,為集體獻計獻策,恪盡職守,形成“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”的良好氛圍。
觀點二:針對青少年崇拜偶像的特點,利用主題班會等形式,引導學生發掘偶像身上具有的親社會行為及其他優良品質,如投身公益、孝敬父母、關心社會、勇于創新等,引發學生學習興趣,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,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
觀點三:共情是一種感受體驗他人情感的能力,移情訓練可培養共情能力。如某班級組織學生幫助山區困難孩子時,有的學生不太主動。當老師帶他們來到山區,孩子們困難的家境、對讀書的渴望深深觸動了他們,于是大家都非常自愿地捐贈物品。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,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助人、合作、分享的積極感受,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。
【作答要求】
一、概念分析題:分析材料1-2 中的觀點、表述等,按要求回答問題。(24 分)
1.根據材料一概括“親社會行為”的三個基本特征。
要求:準確、簡潔,不超過25 字。
2.根據材料二簡要說明學校培養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三種途徑。
要求:準確、全面,不超過150 字。
【參考答案】
1、(1)解析
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==》符合社會期望、自覺自愿、對社會發展、青年成長有好處(利他)
(2)答案呈現
三個基本特征:積極正向性、自覺自愿性、利他性。
2、(1)解析
材料梳理:D1:表揚獎勵。將班級工作落實到每個人,通過表揚和獎勵,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。D2:樹立榜樣。利用主題班會等形式,引導學生發掘偶像親社會行為以及優良品質,引發學習興趣,進行價值觀教育,繼承發揚傳統美德。D3:開展移情實戰/移情訓練。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,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助人、合作、分享的積極感受,培養共情能力。
(2)答案呈現
三種途徑:(1)注重表揚和獎勵。班級工作落實到個人,通過表揚獎勵,形成互學互助、關愛分享、恪盡職守的良好氛圍;(2)發揚示范作用。通過主題班會,引導學生發掘偶像優良品質,引發學習興趣,進行價值觀教育,繼承發揚傳統美德;(3)移情訓練。培養共情能力,開展社會實踐,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助人、合作、分享的感受。
掃碼回復
事業單位領取備考禮包
更多:優惠福利優質課程服務
2022年四川省考信息歡迎關注四川事業單位考試頻道,或關注四川中公教育微信號(scoffcn),及時掌握公考資訊!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